Select Language
發佈日期:2025/11/24 編輯部
枋寮 → 枋山海豚灣 → 車城福安宮 → 南灣 → 船帆石 → 鵝鑾鼻燈塔
在清涼靜謐的晨風中,我們自枋寮出發。這座因木材集散而生的小鎮,原名「板寮」,後由沈葆楨改名,曾因鐵路興盛而繁榮,如今因南迴公路通車而逐漸靜下來。九天旅程來到最後一日,隊伍的腳步卻依然穩定而充滿力量—每一次踩踏,都像在為這段山海旅程寫下句點。
第一站抵達 枋山海豚灣休憩區。這裡位在南台灣最美的海岸公路旁,湛藍海色在晨光下更顯清透。大家在此合影、留住最後的海風記憶。
接著騎往車城,來到有「東南亞最大土地公廟」之稱的 福安宮。穿著御賜龍袍、頭戴官帽的土地公威儀十足,而「神明點鈔機」更讓車友驚呼連連;福康安、劉明燈的歷史碑文也靜靜記錄著清代拓台的脈絡。短暫休息後,隊伍重新出發,穿越恆春平原,緩緩騎入 恒春古城。
恒春縣城建於 1875 年,是清朝實施開山撫番後積極興建的第一座縣城,也改「瑯嶠」為「恒春」,象徵四季如春的溫暖氣候。穿過古城門時,彷彿穿越了百年時光,也騎進南國獨有的歷史風景。
轉上台 26 線,經南灣、墾丁大街,來到 船帆石。這裡是 1867 年「羅妹號事件」的歷史現場,雖然烈日讓隊伍無法久留,但途中翁教練仍在車上補充故事——排灣族曾在此擊退美國海軍陸戰隊,這段台灣史中的勇氣與土地記憶,也隨著講述而被再次看見。
越接近終點,大家越是安靜卻有默契地前行。每個人心裡都明白—這九天翻山越嶺的感動,比任何一句話都來得深刻。
最後,我們抵達了心心念念的終點——鵝鑾鼻燈塔。這座燈塔,座標 21°54’N、120°51’E,是台灣極南的象徵。外觀以砲壘建築為基底,牆上有槍眼、四周有壕溝,為全球少數具有軍事功能的燈塔。1874 年牡丹社事件後,清日條約要求於此興建燈塔以避免船隻觸礁、外船登岸發生衝突,雖延宕多年,最終於 1881 年建成。如今站在燈塔前,海風吹過,白色塔身依舊堅定,彷彿也在見證我們完成挑戰的那份執著與勇氣。
當完騎證書發放時,每個人的眼神都閃著光:意氣風發、英姿颯爽、抬頭挺胸—這是屬於每一位夥伴的榮耀時刻。
結束最後的合影後,大家彼此擁抱、互道辛苦。九天的相處,沒有包裝,只有真心;一路的照顧、提醒、陪伴,讓每位車友都成了彼此的家人。
雖然終需一別,但大家都明白:千山萬水總是情,單車的緣分會再次把我們帶回同一條路上。期待再次相逢的那一天。













Copyright © 山海戀單車 BikeExplorer